麥剛:為什么我喜歡投IT男開的連鎖店
要點快讀:
麥剛指出連鎖行業中的服務行業可能會有機會,但一些標準化的商品連鎖已經很難生存,除非這一商品有強體驗性或強交互性。在投資原則上,他表示鑒于品類的更新速度和創業者自身的趨勢把握能力不同,他會比較關注渠道品牌,而不會投品類品牌。麥剛看連鎖項目的時候,一般主要看毛利率、顧客回頭率以及能不能做差異化。用互聯網的思維做傳統行業可以帶來驚喜,包括幫助企業在品牌的建立、服務半徑和用戶的覆蓋率上有很大的提升。優秀的管理者對IT的認可和拓展,認識一定是很深刻的。這是IT男在長跑當中能取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。他建議如果創業者打算投入成本不高,較短時間內想發展起來,就做體驗型的連鎖。
《創業邦》雜志口述 | 天使投資人 麥剛 整理 | 翟文婷
第二,即使是在服務行業,也要看品質和需求。比如像兒童樂園體驗店,在西單和上地分別開一個,可能上地那家店服務一般也有人去,因為這涉及到服務半徑的問題,有客流量就有需求。再比如女孩修個指甲,除非我這人特別挑剔,一定要找某個品牌,否則一般在家附近就解決了。因為像這類服務的標準化差別不是那么明顯。所以,你也要判斷這個服務需不需要品牌化,品牌化的核心是什么。
但是像餐飲、洗衣這樣的服務行業,如果想未來能有所突破,關鍵在于營銷。我們暫時不強調品控,這是基本功。
在商品里面,我會比較關注渠道品牌,不會投品類品牌。
因為品類品牌是不停地在發生變化的,假如我投了一個女裝品牌,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、風格可能每年它都會有所變化,不少公司就在品類的這種變化中沒有把握住趨勢,很快就衰退了。渠道品牌不然,這個品牌賣得不好,你可以換另外一個。而且現在很多渠道品牌也在做自有品牌,像屈臣氏、華潤,都有20%左右的商品是自有品牌。我投的泡泡瑪特也是渠道品牌,它也有一定比例的自有品牌。
當然,業態是共存的,比如百麗當年作為一個鞋的品牌,它是一個品類品牌。但是當它旗下有了很多個品牌的時候,比如思加圖、TATA、天美意,它慢慢就變成一個渠道品牌了。因為它可以把整個場子都買下來,專賣自己旗下的品牌。
而在商品類里面的連鎖是可以做加盟的,服務類只能做直營。商品是我供給你,你只要管好店面就可以。但是服務流程就容易偷工減料,很難把控,像餐飲、教育都還是以直營為主。大的、復雜的還是直營;小的、簡單的可以加盟。
我喜歡IT男干臟活、累活,我投的很多家連鎖企業都是IT背景出身的技術男。這背后是有邏輯的。可能他們切入的市場都不算高深,像賣水果的、賣飾品的。門檻低代表這個市場需求量很大,誰都需要這種服務,你可以說它門檻低、競爭激烈,但是又沒有哪家企業能把它做得很大,而整個商業社會一定是品牌化和規模化的企業越來越有優勢。
先說規模化管理的武器。可能一定企業的整合、與其他品牌拉開距離是需要時間的,那誰能在這種長跑中取勝?一定是能高效率管理企業的創業者,而管理的背后就涉及到IT系統。一個普通的創業者可以管理幾十家店,但是在全國范圍內管理幾千家店,背后全是依靠IT系統,因為它講究效率、流程。優秀的管理者對IT的認可和拓展,認識一定是很深刻的。這是IT男在長跑當中能取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。
再說品牌化路徑。這方面可以學習小米,當然每個行業具體行情不太一樣。但是小米通過互聯網做品牌推廣,在用戶對品牌的認同感、歸屬感上花了很多功夫。別人不再研究它的手機廠商,那些都是默認要做好的東西。你開一家餐廳,東西不好吃,不健康,沒人會去,這都是基本功。但是在品牌如何脫穎而出這個步驟上,一定是用互聯網的思路在各個方面進行提升。上面說的這兩點,再加上現金流比較好的業務,可以把傳統的打法再提高一個層次。
我投的一家企業叫黃太吉,在北京有兩家店。它采用互聯網的打法體現得非常明確,制造話題、擴大覆蓋面、提升覆蓋密度、提高交互頻率等等。因為它把覆蓋半徑擴大了,首先開一家店,可能最多覆蓋一公里范圍內的消費者,告訴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。通過互聯網,黃太吉在建外SOHO開的一家店,中關村可能也知道。你不一定會去,但當你有一天路過的時候,可能會去。第二是密度,集中轟炸也好,口碑營銷也好,讓消費者喜歡你。比如通過App訂餐,讓用戶深度參與,增強交互性等等。
IT背景的技術人員在連鎖行業創業,這個跨度如何實現?其實一個優秀的領導應該是知道如何去調選資源的。可以想想,麥當勞進入中國多少年了,這個行業有很多現成的人才、管理方法、管理設備、管理流程。一個領導者就是去挑人、去好好雇傭人,這種商品化、流程化的東西是可以買到的,如果是想怎么搞中央廚房,大大小小的很多公司都是搞這些的,是花錢可以解決的。但是創意、品牌、定位、思想是買不到的,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。
未來,沒有電商公司和非電商公司,后臺、基礎設施都一樣,只是體現的渠道不一樣。商品類連鎖會線上線下同步發展。如果線下線上品牌商同時起跑,線上的優勢會更大一點。因為線下積累很慢,但是長期來看都是一樣的,殊途同歸。
很多創業者可能會有線上線下的價差困惑,其實在國外基本不存在線上線下價差問題,品牌是它的,渠道也是它的。只在中國會有代理商,一級分銷商、二級分銷商,才出現這樣的問題。像我投的一家飾品連鎖企業,也在做線上線下的銷售,有一部分是加盟商。他們的線下POSE機是我們的,銷控也是我們的,我可以做到線上線下價格是一樣的,可能會做一些促銷,但整個體系是創業者可以把控的。
所以,在商品零售的連鎖企業里,受線上電商沖擊的影響,最后活下來的不多,都是品牌企業,要么是渠道品牌,要么是品類品牌。服務體驗型的企業未必會受到影響,如果創業者打算投入成本不高,較短時間內想發展起來,就做體驗型的連鎖。在過去這幾年里,像哎呀呀這樣的連鎖,就是一個體驗型的業態。
從我的經驗來講,我在看連鎖項目的時候,一般主要看毛利率、顧客回頭率以及能不能做差異化。比如創意產品的毛利可能比較高;餐飲的也可以,這是消費者永遠關注的,而且你可以變著法地去做,永遠都有市場。